10月25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三季度信息发布会。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总经济师王颖生,副秘书长石洪卫、黄导围绕多家媒体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回答了央视、路透社、中新社、中国冶金报、世界金属导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的提问。钢协副秘书长王德春主持会议。
中新社、路透社:
近一段时期,全球钢价走势严重分化,请分析一下原因,以及对明年钢市的预测。今年整体来看,应该能达到工信部的减产目标,那么明年的供需情况如何?这个需求增速是否会进一步下降,主要的增长点来自于哪里?
屈秀丽:全球钢价走势分化问题今年确实表现得比较突出,前三季度,国内钢价同比上涨近40%,国外钢价上涨近一倍,国外钢价涨幅远大于国内。
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市场钢铁需求在恢复。去年,中国经济率先恢复,钢铁需求快速回升。今年,国外经济增速、需求恢复较快。受此影响,1~9月份,我国钢材出口同比增长31.3%,表明国外市场钢材有些供不应求。
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国家普遍施行量化宽松政策,引起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钢价也随之上升。
这两个因素叠加,共同导致了钢价走势严重分化。目前,国际钢材市场价格已经步入平稳下行阶段。
王颖生:关于明年的钢市,现在做出判断还有些早。不过整体而言,我们预计国外的用钢需求还会增加,而国内将基本持平。
当前,钢铁行业下游用钢行业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建筑业,二是制造业。就建筑业而言,房地产行业目前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几个关乎明年用钢需求的重要指标,如施工面积存量,当前处于历史高位,因此,明年房地产行业用钢需求不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将保持相对平稳。“铁公基”方面,从去年复工复产时开始设计、规划建设的一些项目,明年也会延续建设。同时,造船、集装箱等订单量目前都基本处于历史高位;随着芯片短缺问题得到逐步缓解,汽车行业的钢需也会相应增加。
总体来看,下游行业用钢需求与今年相差不大。不过,要做出较精准的判断,还要结合未来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如国家是否推出一些新政策,今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对明年的定调,金融、基建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状况;国际方面,能源危机会否转成经济危机,进而对钢铁消费产生一些影响;等等。
央视:
数据显示,国家限产政策效果明显,今年1月~9月份粗钢产量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同时钢材出口增长了31.3%。产量增速在下降,而出口在增加,那么国内的钢材需求有没有短缺?价格会不会变化?
王颖生:今年国家在4月底和7月份两次出台钢材出口政策。政策出台以后,钢材出口量已经从4月份近800万吨的最高值下降到9月份的500万吨以下。限产政策实施以来,三季度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5%;9月份,全国粗钢日产245.83万吨,比4月份峰值下降24.6%,为近3年来最低值,国家调控效果明显。
从钢材的价格来说,4月份粗钢平均日产达约326万吨, 9月份已经降到近246万吨。产量下降的同时,需求也降了,供需是相适应的。“十一”以后,随着国家保供稳价工作的推进、落实,煤炭、焦炭价格也开始下行。可以看到,国家的政策调控非常到位,对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发展的作用非常大,钢材供需将基本保持动态平衡,不会大起大落。
世界金属导报、央视:
前三季度我国粗钢产量8.06亿吨,同比增长2.0%。为了实现工信部提出的“确保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目标,请问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第四季度粗钢产量下降,从而实现该压产任务?压产的同时是否会导致钢价上涨?如何做到既压产又稳定钢价?
王颖生:从粗钢平均日产数据来看,去年的生产曲线和今年是不一样的:去年先复工复产,到了九十月份粗钢日产量相对较高;今年则是上半年处于高位,下半年自限产以来,产量持续下降,9月份达到了最低点。9月份,全国粗钢日产245.83万吨,为近3年来最低值。
如果第四季度粗钢日产量保持在9月份的水平,简单计算,全年粗钢产量为10.3亿吨左右,比去年低约3000万吨,一定能够实现“确保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目标,而且是比较明显的下降。
目前,受限电影响,钢产量下降的同时,下游行业用钢量也在下降。从下游需求来看,10月份以后施工进入淡季,加之房地产“三道红线”政策和近期出现的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事件,造成房地产企业施工进度有所缓解,从而影响房地产行业用钢量。此外,因为运输方面的原因,目前制造业的海外订单,也面临交货困难。从库存数据来看,当前供需是适配的,没有因钢铁限产造成国内钢价上涨。
路透社:
近期因为电力供应紧张,有很多钢厂停产,炼钢成本也有进一步的上升。今天市场上的担忧是,在“双碳”大背景下,能耗双控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这样是否会影响到电炉钢的发展?
屈秀丽:首先,电力紧张的状况是短期的,相信随着国家全力以赴保供稳价,紧张的状况会逐步缓解。电炉炼钢耗电比较大、成本比较高,但其所炼的品种结构与长流程不同,多是高合金钢、不锈钢等高附加值产品,这样既能倒逼企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也能消化企业较高的原料、电力成本。
黄导:今年1~9月份,钢铁协会会员企业吨钢能耗同比下降1.46%,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钢铁能源统计企业各月吨钢综合能耗变化情况,1月~5月份逐月呈下降趋势,6月~9月份各月出现攀升趋势,且增长趋势明显,分析主要与减产、限电导致产能利用率降低,减限产后各工序无法保持最佳工况,限电也使各工序出现上下工序间不匹配等有关。
产能产量“双控”如何与“双碳”、能源强度和总量双控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考验行业智慧和能力的事情。我们认为,钢铁企业首要还是应通过内部挖潜,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提高钢厂余热、余能、余气的自发电比例,进一步降低外部购电的比例,减少限电等对钢铁生产造成的能源系统效率的影响和损失。
对于一些独立的电炉钢企业而言,当前的电力紧张确实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确保节能、保证先进环保指标的基础上,对电炉钢企业进行适度合理的策略调整值得研究。
中国冶金报:
面对环境和资源约束,今年,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由单纯控钢铁产能转变为钢铁产能产量“双控”,现在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例如,由于以2020年钢产量为基数来进行控产量,现在如新建成的置换产能没有产量指标;有些钢企去年由于进行超低排放改造致产量降低,今后仍以此为上限进行控产量,认为这不公平;上半年部分钢铁企业生产进度很快,有些企业钢产量甚至现在就达到了去年的水平,第四季度可能面临“停产困境”。总之,我们应如何实现公平、合理地实施产量压减政策?另外,压减钢产量将常态化,我们钢企如何做到“减产不减效”?
石洪卫:首先说明两个前提:一是钢铁产品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即需求是刚性的,涨价、降价对消费量的影响不太大;二是钢铁产品的供给弹性非常大。以4月份日产钢326万吨计算,年化钢产量是11.9亿吨;以9月份日产钢约246万吨计算,年化钢产量为9亿吨,相差近3亿吨。在这两个前提下,为了实现供需适配,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新需求”的新格局,钢铁行业今年实施了“双控”。
战略就是选择,决策就是平衡。目前来看,钢铁产业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实际效果也是好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仅能说明政策今后可能还需要继续优化、细化,从而最终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相适应。钢协认为,产能产量“双控”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做到扶优限劣、有保有压,支持先进、绿色、低碳的企业转型和发展,尤其是达到超低排放A级的企业和电炉短流程炼钢企业;要按照环保、能耗、质量、安全、产能利用率等要素,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鼓励优势企业发展、倒逼失信企业退出,营造良性发展环境。
如何做到减产不减效?通常来说,因为钢铁产品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只有保持稳定的钢价,钢铁企业才会有稳定的收益。为此,钢铁企业应着力做到供需的动态适配,防止钢材价格大起大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
中新社:
近日,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21-2022年采暖季钢铁行业错峰生产的通知》,请问这一通知对钢铁企业的影响,以及钢铁企业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黄导:这一通知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压减产量目标任务,同时对于错峰生产的具体实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错峰生产方案与产能产量“双控”目标高度衔接,既是为了稳定地保证市场供应、实现有序动态调整,也是为了保证京津冀及周边“2+26”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满足冬奥会举办过程中空气质量的要求。
在错峰生产方案制定过程中,部门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比如相当数量的钢厂还承担着利用余热为周边区域供暖服务,因此方案的落实既要保民生,又要真正降低产量、减少污染。在这个过程当中,钢协也配合做了一些调研工作,建议部门注意在实施过程中体现政策的差异化,鼓励各地借鉴河北武安地区的赛马机制,对超低排放的优秀企业在错峰生产上进行适当的激励;对一些污染防治工作做得不深入的钢铁企业,要严格采取减产措施。
钢协将继续加强调研,对错峰生产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比如,环保管理部门最近在抽查一部分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的公示企业,对发现的问题将及时采取严厉的措施;对过去曾经发生过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也将后续跟踪。
对钢铁企业而言,要严格落实错峰生产的要求,诚信规范生产经营,保证设备真停、产量真减,不搞数字游戏,力争做到减产不减效,同时维护好钢铁企业的社会形象。
央视、中国冶金报:
9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请问这一方案对钢铁行业当前及今后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导: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中,既肯定了能耗双控取得的积极成效,也针对当前存在的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缺乏弹性、能耗双控差别化管理措施偏少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方案,并强调“以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为导向,推进能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提出了“要坚持能效优先和保障合理用能相结合”,“坚持普遍性要求和差别化管理相结合”,这一政策导向更符合钢铁行业实际情况,避免了不合理的总量控制造成的能源效率的降低。我建议大家也要关注10月18日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相对更加具体。
另外,9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明确了,至少在2030我国碳达峰之前,能源资源节约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双碳”目标的主角和重点。这两年,钢铁行业在超低排放改造升级花了巨大的资金,但是相关的节能改造,因为投入产出和相关目标要求提的不够具体,投入没有这么高。接下来,在这方面将有较大的改善。
这些政策导向与钢协党委书记何文波带领钢铁双碳工作专题调研取得的初步共识不谋而合。钢铁行业更应关注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对应:单位产品能耗强度),从行业层面,单位强度比总量更关键,更反映低碳水平(能效水平)。钢铁行业不断降低工序能耗,单位产品碳排放(能源)强度更关键,路线图更应侧重科学的碳排放强度下降,成为企业内部挖潜和行业努力进步的目标。有效打通各类循环体系,清除障碍,应把中国的废钢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以上共识和重要观点,与《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着重强调的有关内容是相一致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一些节能减碳标志性、示范性项目近期因地方能源总量控制和“双高”项目核定而受到阻碍。我们建议,确定合理的节能和低碳目标,既有力落实中央遏制“两高”项目的决策部署,避免出现了钢铁先进技术工艺项目被叫停叫缓。